top of page

海浪滔滔是我家

從吃開始的海洋教育

家母出生於嘉義的小漁村。在那個困苦的年代,

靠著外公的小舢舨出海捕魚,一點一滴地養活了

一家大小。小時候,回到鄉下總是在餐桌上,

聽著外公的海上傳奇,而我的第一堂海洋教育

課程,便是這樣自然而然的開始。相信大部分的

人,認識水產生物也都是從舌尖開始。在琳瑯滿

目的海鮮中,白鯧是我認識的第一尾魚,牠的

體型方正,擺盤好看,成為拜拜祭祖的最愛,

滋味鮮美不在話下。記得有次好奇地詢問家母

價格是多少?她回答:「很便宜喔,只要160元」,

這數字對於一天20元零用錢的我來說,只要存8天,

就可以買到。時至今日,一尾白鯧的市價竟然逼近

2,000元,還不一定是臺灣本地捕撈。外公家的餐桌

如今也風采漸失,除了種類變少,

體型更是大幅縮水。

餐桌上海鮮多樣性的減少,其實直接反應了水面下生物多樣性的下降,而人類對於海洋資源的銳減,要負起最大的責任。從吃開始認識海,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,但若僅停留在「吃」這個階段,一味地追求新鮮、美味、低價,卻沒有好好瞭解這些海鮮是從何而來,又該如何正確選擇時,不知不覺就會成為環境破壞的幫凶,透過正確的海洋教育,才能讓我們與海,不只是單純地吃與被吃的關係。 

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年將推動『友善海鮮餐廳計畫』,藉由參考『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』的選購原則,如減少食用珊瑚礁魚類、不買非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等,來教育當地海鮮店家與觀光遊客,若販售端與消費端願意同時改變,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。也讓海洋教育從「吃」開始,獲得一個深入日常生活的機會。

海洋教育要讓人重新找

         徜徉在大海之中的幸福

墾丁國家公園出版的海鮮選購指南,具體教育民眾如何友善的食用海鮮/墾管處提供

心與海的距離究竟有多遠?海洋教育無法給答案,卻能給我們拉近距離的途徑/徐思琦

人與海 有多遠?

由於工作的關係,經常四處分享海洋相關的講座,開場時與聽眾互動的幾個問題,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,不妨也問問自己。

「您覺得我們住在臺灣,離海很近還是很遠?」此時大部份的聽者都會覺得很近。「這半年內有去海邊的,請舉手!」結果通常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舉手。這是個奇怪的現象,距離近怎麼前往的頻率卻不高?因此為了瞭解大家對於臺灣海岸的認識程度,我還會再問一題「你覺得你認識臺灣嗎?」,此話一出現場常常是鴉雀無聲、面面相覷,沒人願意舉手。

接下來我在投影幕上播放幾張,「理論上」應該大家都認識的臺灣海岸照片,來猜猜地名,內容從三貂角、富貴角、鵝鑾鼻到貓鼻頭等,都是從小我們就耳熟能詳的地點,但此時此刻卻顯得格外陌生。是大家認為在臺灣的時間還很長,可以慢慢地認識,還是海洋的距離在我們的心中真的太遠了呢?我想無論是什麼原因,只能靠多多親近大海來解決了。

海洋教育當然不能只在室內說說,親自去感受自然之美更為重要。有次陪著一群都市孩子,去瞭解澎湖傳統的陷阱魚法「石滬」。此種漁法是相當符合永續觀念的,將石頭堆疊成漏斗狀,藉由潮汐的高低差,捕撈來不及離開的魚,來多少就捉多少,一切取決於海中有多少的魚群量。這天趁著退潮時,帶著大家來到石滬的滬房旁,觀察裡面的海洋生物。
孩子們興奮地此起彼落發言:

「現在不是退潮嗎?怎麼沒有人在捉魚?」
「裡面的魚這麼少,漁夫賺得到錢嗎?」
「剛剛的石頭好難走,怎麼不鋪柏油?」
「不能鋪柏油,鋪了水就流不出去了,而且柏油有毒,魚會被毒死啦!」

大家熱烈討論發現到的事物,有的細心觀察、有的互相解答、有的分享心得,透過簡單的解說與引導,每個人都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寶藏。

海洋教育中最直接的負面教材就是海漂垃圾,這些垃圾除了破壞海岸美景外,亦會造成許多海洋生物誤食死亡。淨灘看似是最快、最直接的解決方式,但其實這樣治標不治本,因為垃圾不會有撿完的一天。因此我們透過活動引導孩子去思考,這些垃圾是從何而來?丟棄後又將往哪裡去?焚化、掩埋、回收真的能解決垃圾問題嗎?追本溯源,若要減少垃圾的出現,就要從減少使用做起。為了讓體驗更加深刻,讓孩子親手將撿到的垃圾分類,並將回收物都清洗乾淨,各種可怕難聞的氣味,都在告訴我們海洋正在哭泣。教育有時不用僅靠著我們苦口婆心,因為這些海漂垃圾正把我們想說的話傳遞出去。

海洋教育要從小開始,習慣了海的語言,就會擁有更多不同的感受。我們有著太多理由,限制了孩子親海的機會,其實大海並沒有想像中的無情可怕,只要以正確的方式去瞭解海,注意海所傳遞的訊息,抱著敬畏景仰的態度去接觸,海是不會主動傷害我們的,反而還能夠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,因為最好的海洋教育老師,就是『海』本身。

走上「石滬」的孩子,透過體驗、觀察與討論,獲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經驗

撿不完的海岸垃圾是對於海洋環境惡化最深刻而直接的體驗

台江濕地學校,讓學童實際體驗/台管處提供

藍色國家公園

「藍色革命」概念的提出,國際間紛紛注意到海洋資源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,以及海洋環境面臨到的種種危機。占地球表面積70%的海洋,為全球人類提供了20%的動物蛋白質來源,但受到保護的海域卻不到海洋總面積的1%。倘若今日海洋環境都消失了,又該如何進行海洋教育呢?因此現有的環境保護下來,才是根本之道。

臺灣於2001年首次公佈「海洋白皮書」,並宣示成為「海洋國家」,更在2007年正式研訂「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」,這是我國首部以海洋為核心的教育政策文書。除了海洋政策外,更從2007年開始相繼公告成立多座與海洋息息相關的國家公園:東沙環礁國家公園、台江國家公園、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等等,加上1984年成立的墾丁國家公園,它們保存當地獨特的海洋環境生態資源,有效管制人為的利用與破壞,進而提供了完整的海洋教育教學場域, 對於海洋教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
當各級正規學校教育中,透過游泳教學、生物科學、海事職業教育等,努力補足學子們認識海洋的能力時,國家公園則給予更廣泛地的環境教育機會。目前在各個臨海的國家公園中,皆有許多與海洋相關的環教計畫正在執行,這些都是國人可以運用的教育資源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藉由場館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解說服務系統,除了定點解說亦積極舉辦各類教育活動,讓每位民眾能正確地接觸與了解海域生態;更透過中、小學教師海洋教育研習等計畫,與當地學校教育緊密結合。台江國家公園則成立了濕地學校,結合當地海洋及河口濕地的歷史、人文、生態特色,針對不同對象發展一系列精彩的環境教育課程,也透過到校服務,努力建置環境教育的橋樑。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則透過「月來月愛海」親子教育活動,拉近海與人的關係;雖然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並未對外開放,但透過繪本及出版品的活潑內容,也讓民眾能有途徑了解環礁生態。

海洋教育的落實無關乎考試內容或是升學命題,而是要讓人重新找回徜徉在大海之中的幸福。雖然海與人的距離不遙遠,海與心的距離卻還很長,來吧!透過海洋教育的力量,讓我們縮短彼此的距離,更加地親近這位孕育萬物的母親。

走入海洋,習慣海的語言,孩子就會擁有不同的生命經驗,
建立起對海洋的情感

我們這一代對海洋或許還很陌生,但是透過潛移默化,
我們將與下一代一同拉進心與海的距離

「藍海光影─大光潮間帶活動」夜間觀察,開啟小朋友全新的潮間帶體驗/墾管處提供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