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步67天
還給台灣美麗海岸線
是環島,也是「還島」。
當放眼望去的海岸 沒有沙石,只有消波塊
還樹立著 警告標誌
年輕人徒步六十七天 只想告訴社會
還給這座島嶼
美麗的海岸線吧
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主任陳人平,在講台上眉飛色舞地說著,台下三十幾名三重商工學生也隨著陳人平的語調,時而驚呼,時而大笑。
因為常常運動的關係,陳人平雖然已經三十一歲,看上去卻只有二十五歲。穿著耐操的戶外用風衣,背著一個大容量包包,像極了馬上要前往野外的旅人。問他是不是為了符合主題而特別打扮,他笑說,「我平常都這樣穿啊。」
這是紀錄片《還島》一百五十場巡迴播放中的其中一場,記錄了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六十七天的徒步環島旅程──除了無法步行的路段外,全程都是緊貼著潮線在走;選擇步行,是為了能夠親近海洋,取名「還島」,是希望在看遍了台灣的海岸後,能夠還給台灣美麗的海岸線。問到為什麼會投入海岸保育,答案很簡單,「因為喜歡海啊。」
就因為喜歡海,所以看到了台灣海岸線的殘破,才覺得非得做些什麼不可。「人生並不是選擇題,而是證明題,」陳人平堅定地說,「要證明自己的人生是有價值的,在這裡做事,讓我更有價值。」
《還島》日前在台北真善美戲院舉辦首映,吸引兩百五十人爭睹,擠爆戲院。協會秘書長郭兆偉表示,將會在一百五十場座談會結束後,將影片放上Youtube,供大眾免費觀賞。
要讓人親近海洋,第一步就是要擺脫對海洋的恐懼。
「最近一個月誰去過海邊?」陳人平問三重商工的學生,舉手的卻不到五人。有學生說,那是夏天才會去的。
去海邊已經被簡化為去海水浴場玩水,其他的可能性往往被忽略。
台灣人對海有很深的恐懼。海邊放的,每每都是禁止下水的牌子,「一千五百公里的海岸線,從來沒看過說『這裡可以下水』的,」郭兆偉感慨地說,「如果A總是懼怕著B,那這個關係一定不健康。」
戒嚴時代,台灣人是被禁止靠近海岸五百公尺的,長久以來,海岸在人們心中變成一個危險而神祕的場所。長輩總說:「沒事不要去海邊。」
相比台灣,新加坡用開放的心來面對海洋,海邊放的牌子不是禁止下水,而是記錄流速、深度、潮汐時間,讓人們自己判斷要不要下水。
郭兆偉說,只要親近海,就知道海沒那麼可怕。
座談會上,陳人平拋出了一個問題,「台灣有多少消波塊?」
學生有人猜十萬、二十萬,影片最後放出了答案,一千五百萬。
「哇!一千五百萬,太誇張了,」學生們發出驚呼。其實數字可能更多,據消波塊業者估計,真實數字大概和台灣人口一樣,兩千三百萬。
「台灣的天然海岸線只有四五%,」陳人平語調突然上揚了一些,連沙岸都丟消波塊,消波塊自然下沉,反而加強侵蝕,最後只好丟更多的消波塊,造成惡性循環,沙灘生態系就完全被毀壞。
消波塊和台灣人口一樣多
沒有規劃的海岸管理,讓各地政府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,禍延子孫。
宜蘭頭城海水浴場曾是知名景點,但因為北方烏石港的堤防造成了突堤效應,海水浴場的沙灘完全流失,現在已經封閉。嘉義沿海的外傘頂洲因為流沙被六輕攔走,可能在數年內消失。「到時候養蚵業要直接面對海峽的大浪,」陳人平說。
影片最後揭露了無情的現實,桃園大堀溪整條被染成橘色,連帶染橘了流經的所有事物。觀音溪更恐怖,溪水不但是黑色,水溫還是溫的。影片最後,走過觀音溪的小女孩大喊,「都是他們害的!」
如果不正視問題,將來下一代就會指著我們的鼻子說,「都是你們害的。」